無壓力原則 一點兒壓力也不給嬰兒,讓嬰兒在一種極為順利的環(huán)境中成長,那么嬰兒長大后遇到困難了豈不手足無措?事實上,無壓力原則并不是這樣理解的。 現(xiàn)代教育學和心理學認為,一個只有在平等尊重的情境下才能產生合理、創(chuàng)新的思維。 示例一:一些語言是父母不該有的 有些父母在養(yǎng)育嬰兒過程中,盲目運用自己的權威地位,食嬰兒內心產生不必要的恐懼和緊張。 “你要是做不好,長大只能要飯了”! “再不好好做,就把你關進小黑屋”! 更嚴重的:“你表現(xiàn)這么差,真不是我們生的孩子”!“你再不聽話,將對你如何如何……” 此類語言或者做法,都會給嬰兒造成不必要的恐懼,使嬰兒失去對自己的肯定和勇氣。嬰兒在恐懼和緊張情況下往往產生自我被動、退縮、怯懦。 示例二:幼兒園教師讓嬰兒在冰雪天穿不多的衣服做室外活動。 平時我們說一個應該有壓力才會奮進,這種壓力是指挑戰(zhàn),它是在已經有了戰(zhàn)勝困難和戰(zhàn)勝自我的思想準備和勇氣。這些嬰兒是在鼓勵、進取、內心充滿勇氣的情況下去做的,這個活動鍛煉了他們的耐寒能力和意志力。 示例三:愛迪生童年的故事 愛迪生的整個小學教育是在母親的身邊完成的。因為在學校里,教師完全是專制式的,并且教師不允許他提所謂愚蠢的問題。相反地,愛迪生的母親對他很有耐心,十分親切,樂于回答他各種各樣的問題。有趣的是,愛迪生正是脫離了那種壓制式的不良的教育,和成為一個偉大的發(fā)明家。 |
GMT+8, 2025-8-7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