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義烏這座日新月異的商貿(mào)城市里,散落在街頭巷尾的老店,或許沒有炫目的招牌,也不曾登上榜單,卻以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守護著最地道的市井風味。它們不僅是時光的見證者,更是一代代人心中難以割舍的記憶符號。 今天起,本報特別推出《義烏老味道》專欄,將鏡頭對準那些藏匿于街頭巷尾的小店,挖掘那些傳承多年的美味和老店背后的故事,喚起人們對“老底子味道”的共鳴與懷念。
▢ 見習記者 陳張彪 文/攝 9月19日凌晨4點的義烏,賓王拉鏈街的霓虹還沾著夜的倦意,六區(qū)的一條巷子里,“鄭香小吃”的暖黃燈卻已亮起。店家的女主人韓香蓮系上粗布圍裙,將泡軟的義烏農(nóng)家梅干菜倒進瓷盆,深褐色菜葉裹著水汽,咸香驟然彌散。灶臺邊,男主人鄭關(guān)松正揉著老面,“咚咚”聲敲碎晨霧。 這對夫妻,一位是土生土長的義烏人鄭關(guān)松,一位是來自江西樂平的韓香蓮。“鄭香小吃”的招牌就藏著他們的緣分:“鄭”是他的姓,“香”是她的名。這名字不只是兩口子的念想,更像義烏這座城的真實寫照——本土與異鄉(xiāng)的相遇,終究釀成了醇厚的滋味。這晨曲,他們已經(jīng)奏了33個春秋:從三輪車到小鋪面,從篁園新村的街角,到詞林小區(qū)的路邊,再到現(xiàn)在這深巷里頭,梅干菜的香氣早跟著義烏的晨光,漫過了一條又一條街,也裹著這座城最動人的“情義”底色。 三輪歲月: 義烏“成長”中的熱乎念想 “義烏的梅干菜,跟外地的就是不一樣!编嶊P(guān)松捏著包子褶,眼里滿是篤定。1992年,夫妻倆推著三輪車在篁園新村支起攤子,沒拜師、不懂經(jīng)營,只想著“靠手藝掙踏實飯”。 為了貼合義烏人口味,他們將梅干菜與新鮮肉餡按1:1的比例拌勻,用老面包成小籠包。蒸屜掀開時,咸香混著麥香涌散,連路過的貨郎都忍不住駐足。那時候的義烏,正踩著轉(zhuǎn)型的鼓點往前跑,第四代義烏小商品市場正如火如荼地建設(shè)中,工人們揣著剛領(lǐng)的工資,往三輪車邊一坐,點籠包子配碗熱豆?jié){,邊吃邊聊“今天砌了多少墻”;剛起步的小商販,算完賬一路小跑過來,狼吞虎咽塞幾口包子,又匆匆趕去早市占位置;附近的老人牽著放學(xué)的孫輩,也會買兩個包子當零食。 最忙時,夫妻倆一天賣四罐豆?jié){,三輪車邊擠得轉(zhuǎn)不開身。韓香蓮煎餃的鐵鏟“哐當”不停,袖口濺滿油星;鄭關(guān)松包包子的手酸到抬不起,仍念叨“多包一個,別讓客人空肚子走”。后來,因城市建設(shè)需要,他們把攤子挪到了詞林小區(qū),6張矮桌天天坐滿了食客,晚來的人捧著碗站著吃,湯汁滴落在鞋上也不在意。 老客的情誼藏在細碎的時光里:貨車司機陳師傅每天凌晨五點來吃包子,逢年過節(jié)還會從老家?guī)黹僮,塞給夫妻倆說“給孩子嘗嘗”;吳老太每天雷打不動來買兩個包子,給癱瘓在床的老伴兒吃,韓香蓮總趁她不注意,悄悄多塞一個,同時還輕聲提醒:“老人家胃口小,分著吃正好!蹦菚r沒有正經(jīng)招牌,街坊卻都記得“賣梅干菜小籠包的夫妻,人實誠,餡足”。 小店煙火: “有情有義”的家常暖意 2002年,“鄭香小吃”有了固定鋪面,門楣的招牌藏著夫妻倆的心意:“用我倆的名字取名,想把味道扎在這,不挪窩了。”搬店那天,老客李大叔跟著三輪車追兩站路問地址,安徽小伙王小兵特地來幫忙搬蒸籠——當年他沒錢吃飯,韓香蓮給他提供過免費的豆花。 如今進店,不見服務(wù)員卻格外自在:客人自己盛粥,端剛出鍋的煎餃,熟客見韓香蓮忙,會順手遞過面粉袋,像在自家廚房幫忙!八麄冎牢覀兠,都主動搭把手!表n香蓮話音剛落,熟客老樓就打趣要打折,她笑著回應(yīng):“下次送油條。”笑聲混著煎餃子的滋滋聲,成了巷弄里最鮮活的背景音。 后廚沒有隔斷,韓香蓮坐在門口包餃子,鄭關(guān)松在灶臺忙活。有人問她:不怕客人看后廚嗎?她笑答:“都是真材實料,有什么好藏的?腿朔判模覀円蔡!边@份信任,恰似義烏市場,不論出身出處,有誠意就有位置。 菜單幾十年沒變,泛黃的紅紙上寫著小籠包、煎餃、油條等幾樣。有新客勸她加點時髦品種,她搖頭:“這些最拿手,味道穩(wěn)當,不能讓老客不習慣!泵犯刹诵』\包的配方33年未改:義烏農(nóng)村收的梅干菜泡3小時、淘洗五六遍;五花肉肥瘦三七開,剁得粗細適中;老面提前醒發(fā),揉面力道均勻,蒸出的面皮松軟有氣孔。 趁熱咬一口,咸香與鮮美在口中炸開,湯汁流到嘴角讓人急著舔舐,這就是老義烏的味道,讓顧客記得一輩子。 光陰傳承: “一籠梅香”里的城市品格 做早餐是件“苦差事”,夫妻倆早已習慣與星辰為伴:凌晨3點多起床,4點開門,生火、揉面、調(diào)餡,一直忙到上午10點多。冬天,韓香蓮的手被凍得通紅,捏包子褶仍然麻利;夏天,灶臺邊溫度超40℃,鄭關(guān)松的汗衫濕了又干,后背結(jié)著鹽漬。 “一年到頭幾乎不關(guān)門,除非實在有事!庇写畏蚱迋z家中有事暫停營業(yè),老客十幾個電話打來,詢問情況,有的還說:“沒吃包子,總覺得少了點什么!睆拇,他們索性不歇:“看客人吃得香、聊得熱鬧,就忘了累! 去年冬天,在上海工作的小駱一下高鐵就直奔小店,剛咬一口梅干菜小籠包就紅了眼:“我在外頭吃了好多家,都不是這個味。一口就想家了。”老客開玩笑讓他們傳手藝,韓香蓮心里暖烘烘的。她和鄭關(guān)松早就打算好了,老了就把手藝傳給孩子,“讓梅干菜香在義烏巷子里一直飄下去”。 上午9點,巷子里的人漸漸多了起來,“鄭香小吃”依舊熱鬧。蒸籠里冒出來的裊裊熱氣,映得韓香蓮的臉一片通紅;鄭關(guān)松剛撈起一鍋油條,金黃酥脆,咬一口能聽見“咔嚓”的聲響。這里的味道,也常吸引著來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來自杭州的食客陶影和妹妹陶佳佳坐在小桌旁,邊拍照邊講述著她們是如何在小紅書上發(fā)現(xiàn)這家寶藏小店的,一旁偶爾還傳來幾聲爽朗的笑聲。 33年,義烏日新月異:三輪車換成了小汽車,小巷周圍起了高樓,可“鄭香小吃”的味道沒變。時光荏苒,可就是這樣一家藏在巷弄里的小店,成了老義烏人心中的“念想”,也成了新義烏人感受城市溫度的窗口。 晨光穿過樹葉,給“鄭香小吃”的褪色招牌鍍上金邊。梅干菜香飄遠,融進晨光與食客心里,也飄向這座城市更璀璨的未來。而這份味道里藏著的,是異鄉(xiāng)與本土的相融,是人與人的真誠相待,更是義烏有情有義、開放包容的生動詮釋。 |
GMT+8, 2025-9-22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