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篤篤……”用右手的木槌敲擊著左手的刻刀,刻刀所至之處木屑掉落,一個個顆粒飽滿的“玉米棒”在他的一雕一琢下逐漸顯現(xiàn),專注的萬少君終于舒緩了面部表情,上揚的嘴角露出笑意。
這幅在年初疫情期間創(chuàng)作的《金秋豐收助脫貧》木雕作品,在之前舉行的全國木竹藝術“金雕手”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上獲得了特別成就獎。雖然作品屢屢獲獎并被收藏,但自詡“半桶水”的萬少君從未停下學習的腳步。他說:“一味追求技藝層面的是‘師傅’,在技藝中融入設計理念、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并不斷與時俱進的,才稱得上‘大師’,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萬少君,1972年11月出生,義烏市首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首席技師、首批浙江省萬人計劃傳統(tǒng)工藝領軍人才。他的作品《撥浪鼓·詠鵝》代表義烏市贈送給李克強總理后被國家博物館收藏,其作品《駱賓王·邊塞詩魂》首次被中國木雕博物館有償收藏。
“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從最初的農(nóng)村少年,到而今的工藝美術大師,萬少君在木雕路上走了整整34年。
家境貧寒的萬少君很早就懂得生活的艱辛。1987年,剛剛初中畢業(yè)的他,只身一人遠赴廣東德慶學習木雕工藝。那一年,他還不到16歲。當時,師傅都喜歡留一手,萬少君明白學手藝要靠自己揣摩。之后從做樟木箱的老虎腳開始,萬少君一頭扎進了木雕這個行當。期間,他先后到東陽、嵊州、潮州、福建等地學習,用心涉獵各地木雕技藝。
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埋頭于木頭世界中潛心創(chuàng)作,萬少君在刻苦鉆研的同時,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將各種流派技法及現(xiàn)代人的審美有機柔和,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與眾不同的雕刻技術。他的木雕工藝大多結合了本土地域特色,并融入自身鮮明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個性。
《抗倭史詩》講述了義烏兵跟隨戚繼光抗倭的故事;《撥浪鼓的故事》展現(xiàn)了義烏老一輩貨郎走街串巷的場景……近些年,萬少君努力挖掘義烏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的內(nèi)涵和精髓,從深厚的本土文化積淀中汲取營養(yǎng),力求讓義烏的鄉(xiāng)土文化、城市記憶在木雕中得到重生。
“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痹谌f少君看來,工藝美術中的木雕不同于其他一些技能與手藝,它涉及門類廣,對工藝人要求比較嚴,除了手上功夫要細致以外,除了心要靜下來,更要腦子靈活;仡欁约簲(shù)十載創(chuàng)作生涯,萬少君有過迷茫挫折,也遇到過瓶頸期,但無論身處何種境地,他都沒有放下過刻刀。
“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多年來,用作品“說話”的萬少君得到了業(yè)內(nèi)的廣泛認可。在各種獎項和榮譽接踵而來的同時,國內(nèi)多所高校也紛紛向他拋出了橄欖枝。如今,除了工藝美術大師外,他還身兼北京林業(yè)大學碩士生導師等多個“老師”身份。
“我的文化水平教不了他們書本上的東西,只是在實操上給予指導!比f少君坦言,現(xiàn)在從國家到地方對技能人才都給予了高度關注和關懷,打破了唯學歷論,真正實現(xiàn)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近年來,我市在技能人才培育、考核評價、待遇激勵等方面出臺系列政策和舉措,給足榮譽、待遇和機遇,努力給藍領撐起一片藍天。萬少君說:“自己也是受益者之一,享受了人才購房政策,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
幾十年來,萬少君處拜師學藝的人不少,但真正能堅持下來的人很少。“現(xiàn)在手工藝人大多青黃不接,一方面受大環(huán)境和家庭因素影響,多數(shù)家庭條件不差,讓孩子學手藝一般不是首選;另一方面現(xiàn)在年輕人更傾向于創(chuàng)業(yè)或是一些輕松職業(yè)!比f少君說,他現(xiàn)在“收徒”的條件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要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另外一個則是肯吃苦、吃得起苦。
“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這是萬少君當前所倡導的。在他看來,不僅工藝美術,其他的傳統(tǒng)工藝也一樣,只有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民間技藝和學院藝術充分有機結合,才能得到更好地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