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篤篤、呲嚓呲嚓……”上溪鎮(zhèn)荷市村弄堂角的一間老屋內,一位背影些許佝僂的手藝人坐在長板凳的一頭,正聚精會神地用手中的木斧和木鉆在板凳另一頭的木板上敲擊。細碎的木屑像揚塵一般散落,在中廳的地面覆上一層薄衣,響亮的敲打聲與周圍的寂靜形成鮮明對比,仿佛整個世界只剩下他手中的活計。 這位手藝人是荷市村61歲的老木匠吳勝榮,手中修補的曬索面面架,出自他父親吳樟棋之手。吳樟棋是村里有名的木匠,他做的索面制作工具牢固耐用、品質精良,受到許多索面師傅的青睞。而今,吳樟棋年事已高,吳勝榮毫不猶豫接過了父親手中制作、修補索面工具的接力棒。這對父子身體力行將木匠手藝傳承了下來,也為義烏索面制作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貢獻了力量。 子承父業(yè),磨出一絲不茍的匠心 初夏的微風輕輕拂過吳勝榮工坊門前冒尖的青草,一米陽光透過屋頂的縫隙,將門前的石子路映得金黃,吳勝榮的眼睛緊盯手中的活計,三下五除二就將待修的面架修補好了。“修補面架不是難事兒,修好后能用很久,好的面架修補次數少,甚至能重復用百年呢!眳莿贅s表示,自己越來越嫻熟的木工手藝,離不開父親的言傳身教。 百年來,上溪吳店一帶的索面制作工藝遠近聞名,做索面成為許多村民養(yǎng)家糊口的主要經濟來源。陽光燦爛的日子里,荷市村的曬場上,如飄逸飛瀑般的索面懸掛在一排排高高的木架上,在陽光照耀下散發(fā)出濃濃的麥香味,如此盛況令人駐足。純手工制作的索面,從和面、揉面到分面、曬面,再到最后回潮、裝框,整整需要18道工序!肮ば蚨嗔,要用到的工具就多,這些工具都很專業(yè),不懂索面工序的木匠根本做不出!焙墒写宕逦敝魅螀强「嬖V記者,早年間,村里這些工具都是由吳勝榮的父親吳樟棋制作的。 “我父親的手藝不是一天練就的,他的耐心是磨出來的。”吳勝榮說。據悉,吳樟棋13歲開始當學徒做索面、饅頭,6年內就掌握了索面制作的所有工序。后來,因上溪巖口水庫建設需要,吳樟棋僅用一年時間便掌握了木工的基本技能。28歲那年,他已經能獨立畫圖紙,并自己摸索仿制各種木制品,成了一位專業(yè)的木工手藝人。 不過,當年吳樟棋以做索面為主,空閑時會接活制作索面工具或修補木制品!白鏊髅娴墓し徊⒉欢,索面工具的訂單也很有限,以此為生根本養(yǎng)不活家人!眳莿贅s感嘆,父親在做索面的同時,沒有丟了木工手藝,而是將這門手藝傳了下來。 小時候,吳勝榮就幫父親一起做索面、饅頭,或重復清理面塊上黏著的面粉。有時候父親接了木工活,他就跟著刨木頭。在吳勝榮的記憶中,父親堅實的臂膀是那么強勁有力,四周安靜的氛圍中,總是回響著木頭與工具的碰撞聲,日復一日地埋頭勞作,讓人感到安心。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父親的影響下,吳勝榮20歲便能獨立制作村里房屋的房梁木架,30歲便能單獨制作一整個面架。 精益求精,制作的工具“用不壞” “這個醒面用的幼柜用了40多年,沒有壞過,很耐用。”吳勝榮告訴記者。在荷市村,吳勝榮的姑姑也辦了個索面工坊,工坊內擺放著各種制作索面的工具,都由吳勝榮的父親吳樟棋所做。這間工坊雖小,但“五臟俱全”。記者發(fā)現,工坊內不僅有用來醒面的蒸籠、面筋架、幼柜等,還有用來分面、挑面的面塊和分塊。幾個大型木具上,都印有“吳樟棋辦1982年”的字樣。吳勝榮的姑姑介紹,這些工具使用年份雖久,但基本“用不壞”。 這對父子對于索面制作工具都特別講究,如醒面用的出箱要用梧桐樹的木頭制作,幼柜以松木為材料,面塊則用苦竹制作。制作這些工具時,不僅需要選材精良,制作工藝也要嚴格遵守索面的工序規(guī)律,制作工藝要精益求精,否則會影響索面的制作口感。 在工坊門外,幾根曬索面的面架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細看這幾根面架,長四五米,高約兩米,每根面架兩側都均勻分布著一排小孔。據吳勝榮介紹,這些小孔的分布,直接關系著曬索面時整體的平衡,所以,每挖一個孔,都要仔細比對兩側的小孔距離,這非?简災窘车募妓。不過,吳勝榮與父親制作的面架從未有過不穩(wěn)、沒用等問題。 每當天氣好的日子,荷市村曬場上曬滿了索面,其面塊較粗的一頭插進面架的小孔,支撐著一根又一根兩米多長的索面,每一個面架都能穩(wěn)穩(wěn)立于地面上!懊婕艿膯芜吙梢詴15斤索面,太陽好的日子,雙邊能同時曬30斤索面!眳莿贅s說。 “老一輩曬索面,會弄一根桿子把面架撐起來,避免被風吹倒。而現在的面架制作得很牢固,大家曬索面時也會選擇避風港,久而久之就不需要桿子了!眳莿贅s自信地說,他與父親制作的面架訂單中,只收到過因“被車輪胎壓斷”“被人為摔斷”等原因需要修補的面架,卻從未遇到過因質量不好而損壞的面架。 與時俱進,技藝在傳承中發(fā)展 “我們的木匠工藝也是建立在索面?zhèn)鞒信c制作的基礎上,做索面的人少了,需要我們的人也會減少,這是不可避免的!绷钠鹚髅嬷谱鞴ぞ叩募妓噦鞒,吳勝榮有些發(fā)愁。因為制作的索面工具質量過硬,上門找他修補的訂單也會少許多。如今,吳勝榮主要承包一些小型的木工工程來維持這門手藝。 今年年初,在村兩委的積極對接下,荷市村文化禮堂的吳店索面制作體驗館正式啟用,吸引了許多學生團隊前來體驗索面的制作過程。在推進索面研學基地的過程中,吳俊發(fā)現,在發(fā)揚索面制作技藝的同時,也不能忘了傳承索面的傳統制作工具!爱敃r,有個村民家里還保存著羅面粉的工具——羅櫥, 可因年份太久,最基礎的零件都損壞了!眳强≌f。 為此,吳俊特意邀請吳樟棋、吳勝榮父子幫忙!斑@羅櫥存在的年代太早了,60多年都沒人見過,只有我父親知道長什么樣!眳莿贅s說。令人驚訝的是,吳樟棋已90歲高齡,但他的思路卻非常清晰,在觀察了羅櫥的基本結構后,他憑記憶畫出了羅櫥的完整圖紙。 “老爺子不愧是老爺子,這件事真的只有他能做到!蹦玫綀D紙后,吳勝榮也欣喜不已。憑著精湛的木匠技藝,吳勝榮照著父親的圖紙,很快就將村民家破損的羅櫥修補一新。如今,這個羅櫥正放置于索面制作體驗館內。 細看這個羅櫥,高1米,寬窄不等,櫥中上端重新安裝了一個吊桿,下面掛著新的長方形紗篩。紗篩一頭有連桿與櫥外的翹板(羅頭)相連。羅面粉時,人站在翹板上,左右輪流踩踏,櫥中的紗篩就會來回篩動,發(fā)出“咯當咯當”的響聲,紗篩上,混在一起的麥皮與面粉開始分離,磨好的面粉像下雪一樣灑在櫥底,隨后便可拿出使用。 “從這羅櫥的復雜結構就可看出,父子倆的木工技藝有多好!眳强≠潎@。記者走進吳勝榮的工坊,發(fā)現電鉆、電刨、木鉆、鋸子、木斧等工具一應俱全,每次要出門,吳勝榮都會嫻熟地將該用的工具放進工具包,上門修補或制作木制品,早已成了他的日常。 “自拉麥磨自拉牛,自拉新婦羅羅頭,賺丁麥殼作添湊!边b遠的義烏早年磨坊,傳出這首動人的歌謠。在羅櫥“重生”的這一刻,在吳家父子傳承接力棒的這一刻,這首歌謠仿佛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
GMT+8, 2025-5-4 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