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豪,我禮讓!”在義烏街頭,斑馬線禮讓行人已成為一道靚麗風景線,很多司機朋友都表示,斑馬線上禮讓行人已成為他們駕車出行中的一種習慣。 車讓人是道義之所在。禮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和諧”的倡導,也是對禮讓文化的倡導。可見謙讓是道德文明的一種標志,更是人際交互的一種規(guī)范、準則。對行人而言,車輛強勢于行人,自然應當禮讓于行人。同時,斑馬線前禮讓行人也是司機的法定義務!兜缆方煌ò踩ā返47條規(guī)定,“機動車行經(jīng)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違反規(guī)定應處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公安部《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guī)定》也明確,“駕駛機動車行經(jīng)人行橫道,不按規(guī)定減速、停車、避讓行人的,一次記3分”。因此,“車輛禮讓行人”不僅是道義,也是法律,更是減少交通事故發(fā)生的重要途徑。多少慘痛畫面警醒人們,一些交通悲劇的發(fā)生,就是源于車輛與行人搶道,如果車輛減速或停車禮讓行人,相信有很多交通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可是,“車讓人”并非強調(diào)車輛要無限度地禮讓行人。這種禮讓必須是雙向的、互動的,車輛要禮讓行人,行人也要避讓車輛。在街頭一些未設交通信號燈的斑馬線前,我們常常能看到“一個人過斑馬線,一大隊車輛停車讓行”的場面。更值得一提的是,少數(shù)行人“理直氣壯”而不顧左右車輛,低頭、側臉甚至邊刷手機邊過斑馬線,造成了搶道、爭行、交通混亂擁堵等不和諧場面,不少司機措手不及,造成追尾甚至傷人的交通事故。 文明守規(guī)才暢通,雙方禮讓更文明,因此在斑馬線前,車輛主動禮讓行人,行人也要作出積極回應,如行人可等候下一個交通“綠波”再通行、友好地向司機致意、文明規(guī)范過斑馬線等。有了互相禮讓,便能營造出更安全和諧的道路交通環(huán)境,讓整座城市更安全暢快、更有序文明。尚凡 |
GMT+8, 2025-5-7 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