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生,我外甥今年三歲多了,身體平時蠻好的,但是他經常會發(fā)生脫臼,這個月就已經有三四次。今天不小心被人拽了一下胳膊,然后就又不能動了。家里人十分擔心,很多人都說,脫臼是缺鈣所致,是這樣嗎?” 這是我們所說的小兒肘關節(jié)習慣性脫臼。醫(yī)學上是指肘部的橈骨小頭半脫位,我在前面已經寫過的,大多發(fā)生在四歲以下的孩子,是由于橈骨頭發(fā)育尚未健全,先天性環(huán)狀韌帶相對松弛,一旦活動姿勢不正確,比如發(fā)生牽拉、旋轉前臂(手)時,很容易引起肘關節(jié)橈骨小頭半脫位。 多數反復脫位的小孩,往往是姿勢不正確造成的。有些家長顧慮,反復脫位是不是需要手術,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孩子在6歲后,韌帶發(fā)育已經健全,習慣性脫臼一般不會再發(fā)生。所以,不需要手術治療。但是6歲以內的小孩如果習慣性脫臼,一旦診斷明確,應盡快給于手法復位。復位方法其實很簡單,多次脫位以后,有些家長自己也會操作一些的:把患兒肘關節(jié)置于90度屈曲位,一手握住小孩腕部,另一手握住其前臂上端,拇指放在橈骨小頭處向后內方稍微施壓,將前臂稍加牽引及前后旋轉就較容易的復位了。橈骨小頭復位后,稍息幾分鐘,讓小孩自己活動或上舉抓物,能夠完成這動作就表明是復位成功了,一般不需要特殊固定。但應該提醒家長注意的是,切忌不能用提物的方式突然牽引小兒手臂或用粗魯動作給小兒更換衣服,以免脫位再次發(fā)生。 要注意孩子一旦發(fā)生脫臼,如果沒有經驗,家長最好第一時間將孩子送到醫(yī)院診治,這樣既可以更快復位,也可以減少疼痛。如果一旦延誤,時間過長后有些孩子可能發(fā)生局部軟組織水腫,疼痛,增加復位難度。一時難以復位的情況,家長也無需著急,通過拍片,排除骨折狀況后,置患兒肘關節(jié)于90度屈曲位固定,用三角巾懸吊,休息一天,軟組織腫脹消退后,再復位就容易了。 那么,容易習慣性脫臼的小孩在生活中我們需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幫孩子穿衣服,還是同孩子做游戲,家長都應盡可能注意避免猛力提拉孩子的胳膊,即使要拉,也應選擇上臂部位,而孩子在游戲過程中,家長或老師則應告知孩子們游戲中應該注意的安全事項,要避免用力牽拉其他小朋友的手。 其次,家長們在領著孩子時,要盡量小心,不要強力牽拉孩子的手,尤其是孩子的前臂有旋轉動作時。讓孩子保持比較好的心情,避免勇用力摔手等動作。孩子都有不聽話的時候,家長更不要對孩子生拉硬拽,既容易傷害孩子的感情,也容易傷害孩子的肢體。 另外,在穿衣脫衣的時候,要注意順序,穿衣服的時候,先穿脫位的這一邊,再穿好的一側。而脫衣服的時候一般是先脫好的一側,后脫患側。這樣可以相對固定,避免這些活動造成患兒再次被牽拉脫位,引起小孩疼痛難受。 |
GMT+8, 2025-8-3 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