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行動計劃”的目標是到2016年底,義烏所有行政村、自然村垃圾無害化處理覆蓋率均要達到100%,農村開展生活垃圾農戶和村二級分類的行政村覆蓋率達到60%,實施太陽能垃圾減量化處理試點的行政村比例達到10%,初步建成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及處置的管理和運行體系。 根據該計劃,義烏將以鎮(zhèn)(街)垃圾中轉站為網格中心,開展一鎮(zhèn)一格、一鎮(zhèn)多格和多鎮(zhèn)一格的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網格化管理,積極發(fā)展市場化、資源化的處理模式。按村莊不超過48小時清空1次、中轉站不超過24小時清空1次的標準統一組織清運工作,確保村中垃圾及時清理。 同時,大力開展太陽能垃圾減量化處理試點,規(guī)劃建設農村太陽能垃圾生態(tài)站,推行太陽能垃圾減量化處理技術,把農村可堆肥垃圾作堆肥處理。通過政府補貼,逐年扶持建設一批太陽能垃圾減量化處理站,力爭到2016年有10%左右的行政村成為垃圾分類減量示范村。 【樣本一】何斯路村 鼓勵村民垃圾分類 成全省新農村建設典范 五六月是薰衣草盛開的季節(jié),到義烏城西街道何斯路村賞花的游客絡繹不絕。很多游客都有疑惑:村里非常干凈,穿村而過的小溪也清澈見底,看不到有垃圾漂浮。但村里村外看不到垃圾桶,也沒有一處垃圾場,為何能這么干凈整潔? “我們是全省最美村莊,誰也不會亂扔垃圾。”村民說,自去年上半年實行垃圾分類處理試點以來,村里連蒼蠅、蚊子都很少看見了。 定時定點回收,垃圾不落地 走進村民王惠仙家,記者在廚房里找到了兩個裝垃圾的塑料桶。 “白色垃圾桶裝的是不可回收垃圾,黃色用來裝一些可回收的垃圾,每天倒兩次,有專人來收集!蓖趸菹烧f,村里對所有農戶都進行了編號,并向農戶免費發(fā)放白、黃兩種垃圾袋,用于裝不同的垃圾。 據悉,按照就近原則,全村劃分為五個區(qū)塊,每個區(qū)塊設有一個垃圾回收點,每個回收點早晚兩次集中收集垃圾。村民將家中垃圾袋拿到回收點后,要按類分別投入不同的垃圾車,實現垃圾不落地。每個區(qū)塊設有一名專職管理員,在回收點指導村民按規(guī)定投放垃圾,并對每戶垃圾分類情況進行打分。 一名姓何的垃圾管理員告訴記者,每只垃圾袋上都有農戶的編號,做得好有獎勵,不好要遭到“懲罰”。村里推出了星級管理制度,由垃圾管理員打分后,每月情況匯總并在村務公開欄上張榜公布,開展垃圾分類評星競賽,做得好的獎勵拖把、衛(wèi)生紙等保潔用品,有不良記錄的則給予批評教育。 此外,該村還建有“功德銀行”(主要用來記錄村民的好人好事和公德行為),村民在垃圾分類中好的行為、好的做法將記入村公德銀行,并將農戶垃圾分類處理情況納入農戶信用評定范圍,不配合垃圾分類處理工作或做得不好的農戶,將被列為“生態(tài)不達標戶”,會被村集體取消村級信用評定,銀行將不再授信。 老外愛上了這個最美村莊 走進何斯路村,隨處可見“減少垃圾的產生是最好的環(huán)!钡刃麄鳂苏Z。 “剩飯、菜葉、瓜皮果殼等可肥田的垃圾,拉到地里當肥料;塑料袋等不可回收垃圾則運到赤岸垃圾焚燒廠處理。”據何斯路村村支記何允輝介紹,村里選擇了幾處不肥沃的田地,開挖一些坑洞,將可回收肥田的垃圾進行填埋覆土,變廢為寶,既增加了土地肥力,又減少了外運垃圾量。 通過分類處理,該村原先外運垃圾量為一天一車,如今兩三天才運一車,外運垃圾量減少了60%以上。 何允輝欣喜地說,通過垃圾分類宣傳、實踐,村民嘗到了甜頭,都不會隨地亂扔垃圾,文明素質有所提高,村里生態(tài)環(huán)境也明顯改善。更可喜的是,整潔優(yōu)美的村容村貌和文明村風,吸引了度假、觀光等休閑旅游項目投資!叭ツ辏瑑H薰衣草開發(fā)項目的收入就達183萬元。來村里休養(yǎng)度假的游客也越來越多,現在就有來自5個不同國家的10多名老外居住在我們村里! 據了解,何斯路村目前共有農戶442戶,村民983人。去年5月開始探索實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推行農戶分類投放、定點定時收集、集中填埋肥田等做法,短短幾個月,就取得了明顯成效。去年9月,該村被評為“浙江省最美村莊”,垃圾分類處理做法成了全省新農村建設的典范。 【樣本二】山府村 給垃圾“分家”,變廢為寶 大陳鎮(zhèn)將推廣太陽能垃圾站 傅金潮是義烏大陳鎮(zhèn)山府村村民,也是村里的一名保潔員,每天負責清掃村中道路,搜集家家戶戶門前的垃圾。 昨天上午,他和往常一樣,將全村垃圾搜集在一起后,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西瓜皮、剩菜剩飯、枯枝敗葉等能腐爛的垃圾裝進一個垃圾筐;一次性塑料袋、牙膏皮、廢棄衣服、鞋子等垃圾裝進另一個垃圾筐。 隨后,他將滿滿兩籮筐的垃圾挑到村口的一座平房里,打開寫有“可降解垃圾”字樣的垃圾倉門,把一筐果皮蔬菜等垃圾傾倒在里面,把另一筐塑料袋等垃圾傾倒進“不可降解垃圾”的垃圾倉門內。 關上倉門,大熱天里,這座灰色的垃圾房聞不到一絲異味。要不是平房旁立著一塊“太陽能垃圾站”的牌子,外人還真看不出這房子里裝的是全村的垃圾。 傅金潮說:“要是以前,垃圾車三天不進村,露天的垃圾房就堆不下了,天熱的時候一股臭味!弊詮娜ツ6月建成這座太陽能垃圾生態(tài)處理站以來,大陳鎮(zhèn)環(huán)衛(wèi)所的垃圾車每隔兩三個月跑一趟,將不可降解的垃圾運出去,而可降解的垃圾,這一年多來,只往外運送過一次。 山府村是大陳鎮(zhèn)的一個偏遠山村,人口不到300人,每天產生的垃圾約150公斤。以前鎮(zhèn)里的垃圾車每隔兩三天就要進村運送垃圾。太陽能垃圾站投用后,蔬果皮、剩菜等可降解垃圾能通過內部自行消化,使垃圾體積減少約80%、重量減輕約60%,消解后的有機垃圾變成了生物肥料,需要外運的只剩下少量不可降解的垃圾。 這個太陽能垃圾站為何這么神奇?原來,垃圾站屋頂設有雙層玻璃,太陽光通過屋頂玻璃照射垃圾,使垃圾的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通過微生物的作用進行堆肥反應;在沒有陽光的情況下,有機垃圾由本身的生物反應供熱,反應產生的液體由濾液回收系統收集,然后從底部導管排出。反應產生的氣體由上方的木炭吸附后排出,堆肥完成后,產物從出料口排出,即可作為農作物的肥料使用。 村民趙志喜種了一些獼猴桃,他說,等天氣涼快了,就從垃圾房里挑一些肥料埋到自家水果地里。 據大陳鎮(zhèn)新農辦主任余仕行介紹,建一個普通垃圾房成本要5萬~6萬元,而建這個太陽能垃圾站需15萬元,但每年可省下近1.5萬元的垃圾清運費,而且減少了普通垃圾房每年需要進行的改建、修繕等費用,同時大部分垃圾可以就地消納,減少二次污染,保護環(huán)境,從長遠經濟效益、環(huán)境效益上看都更勝一籌。 根據山府村太陽能垃圾站運行情況,下一步,大陳鎮(zhèn)計劃對其改進完善后,著手在大畈、北山、郎塢等偏遠山村再建8個類似的太陽能垃圾站。 |
GMT+8, 2025-7-5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