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路上,總會遇到幾個繁忙的交通路口,當機動車道上私家車、公交車排起長龍,移動開始緩慢,考驗駕駛?cè)怂刭|(zhì)的時刻就到了:看到前方車輛排成長隊,一些左轉(zhuǎn)彎機動車開始“見縫插針”搶道、加塞,有的不斷按喇叭催促前方車輛快行。“要是碰上堵車的話,規(guī)規(guī)矩矩排隊太慢了!辈簧偎緳C把開車加塞當成一種習慣。 “寧停三分,不搶一秒”,是車輛駕駛?cè)藨摼哂械幕舅刭|(zhì)。但在駕駛時,卻有很多人做不到平心靜氣,為了一個快字爭路、搶行。特別是搶道、加塞,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時段尤為突出——大多數(shù)車輛依次排隊等候的情況下,總會有一些機動車伺機插隊。這些不文明駕車行為,不僅加大了交通擁堵程度,而且極易引發(fā)交通事故,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交通是城市文明的窗口,車輛是城市交通中流動的風景線。在全國文明城市驗收中,市民文明行為占很大分值,而交通行為的分值又占市民文明行為分值的三分之一,于此可見市民交通行為在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中的重要性。面對嚴格的文明城市考核指標,我們應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不能再讓我行我素的“自我型”司機添堵,抹黑了整體創(chuàng)建工作。 大眾心理學上有個“破窗效應”的說法,是指幾個人不遵守規(guī)則時,會有更多的人去打破規(guī)則。這種“從眾心理”容易造成一種縱容的環(huán)境,進而影響周邊的每個人。 其實,搶道又加塞,往往欲速則不達。交警對此深有感觸:一輛車加塞,會影響到后面7輛車的通行,甚至會降低道路30%的通行效率,“秩序好了,安全有了,行車效率才能提高”。 有統(tǒng)計顯示,搶道、加塞已成為很多地方令人深惡痛絕的最主要行車陋習。俗話說:解鈴還需系鈴人。彌補不文明行車的創(chuàng)建“短板”,需要一手提高市民文明素質(zhì),一手打擊不文明交通行為。 很多不文明駕車行為不像車輛闖紅燈那樣,可以由電子攝像頭自動拍攝下來。如果違章車輛沒有造成交通事故,駕駛員就很難受到處罰,這是導致一些駕駛員我行我素的主要原因。我市應借鑒其他地方的好做法,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采取獎勵措施,鼓勵市民抓拍不文明交通行為,公安交管、交通運管部門可以根據(jù)市民提供的證據(jù),對不文明駕駛員進行處罰。加大處罰壓力,使不文明行車的成本增加,搶道、加塞或許就不會成為普遍選擇,交通秩序和公共效率或許就能得到保障。 不過話又說回來,處罰畢竟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不文明行車屢見不鮮,這一方面說明有些人公德意識薄弱,另一方面說明管理有疏漏、不到位。因此,凈化交通環(huán)境,需要有關(guān)各方積極發(fā)揮作用。交管、運管部門應做好提醒和警示,對機動車違章行駛等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各社區(qū)、單位也應加大宣傳力度,幫助市民增強公德意識,自覺養(yǎng)成文明行車的良好習慣。 |
GMT+8, 2025-5-14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