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個被稱為“暗示效應”的現(xiàn)象,即人們在無意中接受其他人發(fā)出的信息,并據(jù)此作出反應。通常,人的年齡越低,受到心理暗示影響的程度越高。孩子通常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yōu)樽约旱挠^念。 因此,在養(yǎng)育過程中,父母切忌以負面的言辭評價孩子——不斷重復的負面暗示,很可能變成現(xiàn)實,成為孩子身上的問題。 哪些做法帶給孩子負面暗示 父母都希望孩子好,但是他們的一些做法卻往往與愿望背道而馳—— 善意的言行產(chǎn)生相反的結(jié)果。提醒孩子是很多父母每天重復的事情,比如,提醒孩子別闖禍、上課不要再玩橡皮,考試時別粗心大意……父母反復強調(diào)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認真仔細,但是,這類提醒既表達了父母對孩子擔心,也摻雜了消極信息,讓孩子覺得自己在父母眼里麻煩不斷,是糟糕的孩子,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認知。 家長的過度保護也會對孩子產(chǎn)生消極暗示。這樣的場景并不鮮見:孩子摔倒了或被桌子碰了,本來沒哭,可在大人一臉緊張、一番關心下,他反而大哭起來,這種脆弱與嬌氣,實則是大人的過度呵護暗示出來的。 父母的言語和態(tài)度影響著孩子的生活狀態(tài),當我們批評孩子:“你為什么總是把房間搞得臟兮兮的?”孩子聽到的是:“我是一個臟兮兮的孩子。” 以偏概全給孩子貼標簽 面對孩子一時表現(xiàn)不佳,部分家長片面地評價:“你怎么這么笨啊,什么事都做不好。”“你是豬腦子呀,這么簡單的題也錯!狈催^來,再用這些標簽解釋孩子的種種行為:“你從來不動腦筋,真笨,學什么都費勁!边@樣的暗示多了,孩子自然也覺得自己笨,而且,每搞砸一件事,他就在內(nèi)心強化一次。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錢志亮表示,父母愛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這些標簽夸大孩子身上的某一特質(zhì),以偏概全暗示孩子:你就是這樣一個人,沒救了。 孩子自我認知的形成,直接受家庭的影響,年齡越小,越容易把父母的評價看作自己的真實狀況。當我們以“你就是什么樣的”句式評價孩子時,意味著他今后無論怎樣做都無濟于事,孩子也會這樣認同自己,將自己限制在這些條條框框里面,不斷放大和強化自己身上的問題,成為限制他的咒語。久而久之,這樣的暗示會讓孩子產(chǎn)生自卑感和挫敗感,甚至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社交能力。 北京大學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心主任方新表示,父母對孩子說的高頻詞,就是在暗示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當家長說“你怎么這么慢”,實際上是在暗示孩子是一個“慢”的人。所以,爸爸媽媽在評價孩子的過程中,要反思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家長對孩子的任何評價都會植入孩子的心田。 限制孩子的能力發(fā)展 一些家長不相信孩子的能力,甚至誤導孩子。比如,女生學理科不如男生學得好,這種不分個體差異的武斷評價,實則暗示孩子:“你的理科成績也就這樣了,我們對此不抱希望!边@往往導致一些女生在幾次數(shù)理化考試成績不理想后,相信女生學不好理科課程是正常的、普遍的,因而對自己學習理科的能力失去信心,輕易放棄努力。 類似給孩子能力設限的情形在生活中有很多。有的家長經(jīng)常抱怨孩子:太內(nèi)向、膽怯、不愛說話……于是,孩子上課時從不主動發(fā)言,對于上臺演講或表演等活動更是能躲就躲;被定義為運動能力差的孩子,平時更喜歡安靜的活動,上體育課敷衍,運動會上更難見到他們的身影。 錢志亮表示:“父母對孩子的種種評價,最終內(nèi)化成孩子的自我評價,將他限制在這些條條框框里面。自我設限,持續(xù)地懷疑和否定自己,變成了孩子成長中最大的阻礙。心理的高度會影響行為的高度,避免給孩子能力設限,他會比你想象得更優(yōu)秀!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向好的動力 父母相信孩子有積極的動機、會變好,能給予孩子成長的力量。 給予孩子積極的解釋。父母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放棄“你為什么不”“誰讓你”“怎么又”這類破壞式交流方式,代之以建設性的溝通方式,如孩子對地上的紙屑視而不見,可以說:“這么多紙屑,咱們怎么能讓房間干凈整潔呢?”正面的語言帶有明確的指導,能產(chǎn)生好的結(jié)果。 錢志亮說:“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更需要父母的愛和幫助。不管孩子早期的性格如何、氣質(zhì)如何,只要正確引導,孩子都能順應自己的特點發(fā)揮出潛能!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孫云曉說:“父母能否有效地支持孩子,很大程度上受其解釋風格影響,它將嚴重影響孩子的人格。解釋風格分兩類:積極的解釋導致自信和樂觀,消極的解釋導致悲觀和絕望。父母要告訴孩子,通過努力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你是有能力的,失敗只是暫時的! 信任和鼓勵是對孩子的有力支持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xiàn)種種問題,父母要給他們信心,與之一起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比如,孩子讀不懂某篇英語短文想放棄,告訴他:“我相信你能借助工具讀懂它,你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焙⒆用媾R學業(yè)壓力或?qū)W習新技能看不到成果時,告訴他:“你是個努力的孩子,你的付出一定會有回報!焙⒆用刻毂M心照顧小狗、按時澆花,肯定他:“你很有責任心,這件事交給你我很放心!焙⒆又鲃訑v扶摔倒的同學并送其去醫(yī)務室,夸獎他:“你很善良,隨時隨地關心身邊的人。”父母的肯定,會給孩子強大的心理暗示:不管遇到什么,都要相信自己,同時,也正面強化了孩子好的行為。 孩子希望獲得父母的關注、認可、尊重。當孩子的品質(zhì)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由衷欣賞時,他會覺得“我可以”“我能行”,增強對生命、生活和世界的熱愛。錢志亮說:“被信任是一種很特別的力量,父母越能正面期待,就越能帶給孩子正向激勵! 少概括多具體評價孩子 用恰當而具體的語言評價孩子的行為,說出你欣賞他的優(yōu)點,遠勝于籠統(tǒng)的評判。比如,“我看見你把零食分給小朋友,玩得很開心!薄拔液芟矚g你跳舞時自信、投入的樣子!薄澳愫荏w貼,總是這么勤快地幫媽媽做事,媽媽很感動,也很開心! 父母評價孩子時還要注意激發(fā)孩子的內(nèi)驅(qū)力。比如,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告訴他:“知道你很煩,媽媽理解你!边@是跟孩子共情,讓他感受到被理解和關心。隨即鼓勵他:“你現(xiàn)在正確率比之前高!边@是幫孩子扭轉(zhuǎn)負面情緒,讓他明白只要好好努力,下次會比這次好。最后,讓他看到自己的進步:“你這幾道題都對了,很不錯,咱們再試試其他題目!边@是在激發(fā)孩子的內(nèi)驅(qū)力。在孩子情緒平穩(wěn)下來后,父母不斷地強化正向觀念,鼓勵他進一步嘗試。 客觀具體的描述性語言會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建立起穩(wěn)固的高自尊,而不是過于依賴外界的標準和評價定義自己。這一點,對于孩子的思維方式和人生發(fā)展至關重要。腦科學家洪蘭教授說過:“大腦是可以被語言改變的,它會一直不停地因為外界的需求而改變神經(jīng)的分配。”我們應該把正能量傳遞給孩子,而不是否定和打壓。只有當孩子感覺更好時,他們才能做得更好。 |
GMT+8, 2025-5-2 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