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兒》是最近在湖南衛(wèi)視熱播的一檔戶外親子類節(jié)目,五位明星父親帶著各自的孩子在條件艱苦的山村度過三天兩夜,孩子們的各種情緒讓老爸們難以應對。田亮的女兒田雨橙第一天一直在大哭,“我要回家”、“我要奶奶”,而田亮只能對女兒說“別哭了”、“別演戲了”。但田亮無力的勸解對田雨橙似乎一點作用都沒有。
義烏智慧樹早教園的朱春艷園長說,很多家長非常關心孩子的情緒控制問題,其實孩子的情緒往往是一面鏡子,反應的是家長的情緒。如果我們發(fā)現孩子情緒無法自控,請先反思自己。自己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是否能心平氣和,情緒中立?又或者,家長很多時候其實已經將負面情緒帶給了孩子?
記者 盛贊
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情緒
才能形成親子間有效溝通
朱春艷說起自己兒子的一段經歷:“我兒子很喜歡看書,5歲左右迷上了一本名為《吃掉黑暗的怪獸》的書,書中描寫了一個叫球球的小男孩,非常害怕黑暗,晚上睡不著覺,因為擔心有怪獸。而球球的床底下真的有一只小怪獸,這只小怪獸別的什么都不喜歡吃,唯獨喜歡吃黑暗。它用黑暗抹面包、用黑暗煮水果和蔬菜,還把世界上所有的黑暗都吃掉了……”
兒子很喜歡這只小怪獸,這本書也成了開啟朱春艷對兒子情緒管理教育的一把鑰匙。朱春艷給兒子買了一個長得很像小怪獸的小玩偶,可以放進孩子的書包或者兜里。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比如恐懼、害怕、委屈等等,朱春艷會告訴孩子,這只小怪獸很厲害,它不僅會吃掉球球害怕的黑暗,還會吃掉恐懼、傷心,然后把小怪獸拿出來,放在孩子手心里或者懷里,模擬小怪獸吃東西的樣子和聲音,然后問孩子:“恐懼還有嗎”、“傷心還有嗎”。在這樣的引導下,孩子的情緒會平靜許多。
朱春艷說,這是幫助孩子表達情緒以及轉化負面情緒的有效方式。情緒作為一種能量,不會消失。成人如此,幼兒亦如此。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關注和引導幼兒的情緒,有些情緒就會引發(fā)不好的行為。許多家長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行為上,卻很少關注行為背后的深層心理原因和情緒根源。因為流于表面,家長與孩子的交流往往就是無效而且不愉快的。如果孩子的負面情緒一直遭受擠壓,沒有得到家長的關注、協(xié)助調整以及引導釋放,這些情緒就像慢性毒藥一樣,短時間不會發(fā)作,但積累到一定程度,會轉換成其他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家長請不要隨意對待孩子的情緒,更不能以為孩子是大人情緒的垃圾箱。他們在弱小的時候不會爆發(fā),但是請記住,我們對孩子做的一點一滴,好的壞的,積極的消極的,孩子都會吸收,最終全部反饋到家長的身上。
“再哭媽媽不要你了”
只會加重孩子的負面情緒
0~6歲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還比較弱,非常需要家長的接納與幫助。我們要告訴孩子,恐懼、傷心、害怕、緊張都不是壞東西。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評價,而是接納,無條件的接納,讓孩子放松。孩子哭鬧時,可能有些家長會說:“不許哭!你怎么這么膽小,這么不聽話。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語言能幫助孩子了解與轉化自己的情緒嗎?孩子原本可能是為失去了一件喜歡的東西而傷心,媽媽的這種語言,會在孩子傷心的負面情緒上雪上加霜,給孩子加入了恐懼的負面情緒。
我們在發(fā)現孩子有負面情緒時,最好的方式是承認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表達出他的情緒,例如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傷心!奔议L用語言幫助孩子復述他們的情緒,一方面可以表達對孩子負面情緒的接納,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孩子平靜。
如果細心觀察,我們會發(fā)現,很多時候我們會被孩子的負面情緒傳染,使我們也帶著很大的情緒去對待孩子。這樣的負面情緒會像病毒一樣,在家里散播開來。要想讓負面情緒盡快消失,家長需要提高自己的抗病毒免疫力,在孩子負面情緒出來時,我們要以一種平靜的心態(tài)和接納的方式來對待。家長的平靜就像抗病毒藥物,能平息孩子的不良情緒。
孩子想通過哭鬧達到目的
家長要接納情緒制止行為
有些時候,孩子以哭鬧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與方式。面對孩子這一招,家長有效的做法是接納情緒,制止行為。例如,孩子在超市哭鬧,非要買一個喜歡的玩具。這時,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我知道你非常傷心,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玩具。我很理解你,但是我們今天不能買,我可以考慮在你生日的時候把這個當禮物送給你。”這樣的語言,一方面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同時也堅定了家長的立場。家長也要注意說話時的語氣和態(tài)度,不能以否定和指責的語氣來說,而盡量以中立的方式與孩子交流。
情緒管理對成人來說都需要修煉,對孩子來說更是一種考驗。父母不要用自己的世界觀和角度與孩子交流,先蹲下來,平靜耐心地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