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梢钥吹嚼讚艉笏廊サ恼翗,如何讓這些不再有生命的樹復活,范姜明道思考了很長時間,最后決定將它們重新雕刻成樹,從樹中又生成樹,生命得以無限地延伸。
范姜明道為自己設計的這些家具是藝術(shù)與生活結(jié)合的典范之作,但他卻認真地說:“畢竟我不是做產(chǎn)品設計的,我做的這些家具只是適合我的生活習慣,我不是那么在意它是否結(jié)實或是其他實際功能,只是因為覺得這個空間需要,就添置一件,算是個便利,也算是一次實驗!奔热荒切┳屓诵纳蛲摹八囆g(shù)家具”只屬于藝術(shù)家自己,就好好地過過眼癮吧。 如果民謠有顏色 挑高二層上,幾把吉他很醒目。問及背后的故事,范姜明道說那是從1979年他去美國開始便一直陪伴著他,現(xiàn)在彈得已經(jīng)很少了,更多的是一份記憶的留存。 木吉他,還有這個有著柔緩溫暖的聲音的講述,很容易便將人帶進了臺灣民謠的清韻流轉(zhuǎn)中,簡單的歌詞中訴唱著遙遠的鄉(xiāng)愁,對根的依戀是永遠的主題。身處的這個家不也是扣著這個旋律生成的嗎?如果民謠有顏色,它應該就是這樣純凈的白,沒有一絲的矯飾。民謠不僅是柔軟的,善感的,它有骨有血,如同空間內(nèi)這鋼筋骨架,挑起自由的空間。而民謠里反復吟唱的根,在這個空間里無處不在。人文情懷是民謠的內(nèi)核,也是這個空間的內(nèi)核。 15公里 40年 “我住在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范姜明道說起他家的地理位置時頗為自豪,一聽這就是不明所以的“外地人”才會鬧出的“笑話”,只是聽完他如此熱愛的理由時,所謂的本地人便汗顏了!皬奈易〉牡胤匠霭l(fā)到國貿(mào),這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路程。十幾公里間,濃縮了四五十年光景的風貌,從鄉(xiāng)土依然的村莊,到六七十年代大興工業(yè)留下的廢舊廠房,接著是八九十年代誕生的樓房,最后是與國際上任何一個大都市都能比肩而立的時尚建筑。這是北京特有的情景,讓我時刻都感覺新鮮,對創(chuàng)作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范姜明道是在講述一個居住的“圍城”,他以另一個視角欣賞著這個城市,感受這個城市帶給他的驚喜,而久居的人,卻讓漠然蒙上了雙眼,多么可惜,不如重新和這個城市打個招呼,眼睛微笑,心靈妥適。 |
GMT+8, 2025-5-4 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