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在婺城區(qū)雅畈老街上,69歲的曹濟威在店里編著竹編,不時有路過的游客進去參觀。在他30多平方米的小店里,大到竹席、菜蓋、雞窩,小到各種籃子、酒壺、筆筒等,應有盡有。 店里的商品都是手工制作,這是曹濟威竹編店的特色。記者去采訪時,他正忙著做一個竹匾。只見他雙手靈活地穿梭在竹篾間,一壓一挑間,竹匾形狀逐漸顯現(xiàn)。 曹濟威說,小時候家中生計困難,14歲時便跟隨叔叔學習竹編手藝,六七年后已完全掌握了基本功,又輾轉各地求學取經,最后落戶在雅畈古街,轉眼間入行已有50多年。 他的工作室里放著很多新鮮毛竹。砍回的竹子,要對半劈開,剖成粗細均勻的枝條狀,將表面刮得光滑、細膩,再根據(jù)顧客要求一一編織。篾片的選擇頗有講究,韌性好的可以做成工藝竹編,比如竹席等;韌性差些的可用作簸箕、菜籃等用具。 每個季節(jié)做的竹編制品側重點不一樣。夏天,他大多時間花在做竹涼席上。曹濟威說,雖然現(xiàn)在市場上各種材料的席子很多,但是不少人還是喜歡傳統(tǒng)工藝。所以每到夏天,他都會接到很多定制竹涼席的訂單。“打一張竹涼席需要6天,售價在1000多元!倍搅饲锒荆话銜嘧鲋褙、淘米籃等竹編品。 “除了大的,還有這種小的。”曹濟威拿著一個袖珍版的淘米籃給記者看。他表示,以前人們買竹編制品,多是當做生活用具,現(xiàn)在有些人是為了收藏。 他將這些傳統(tǒng)的日用品打造成小巧精致的工藝品,光是籃子的款式就有十幾種。有的作品小巧玲瓏,竹篾要打磨得像頭發(fā)絲一樣細,更費工費時,有時一樣小東西,一做就要三四天。 他說,他的竹編店開了幾十年,能夠一直順順當當經營下來,說明還是有很多家庭喜歡使用竹編制品的。尤其這幾年,不少游客會買上一兩件,讓他感受到了新生機。他是婺城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金華竹編”代表性傳承人,竹編館被認定為婺城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基地。 他說,竹編是一門難得的傳統(tǒng)手藝。他想盡量讓自己的手藝發(fā)揮余熱,讓更多的人了解竹編工藝。 |
GMT+8, 2025-5-4 00:55